资讯
月球正反面为何大不同?月球演化都有哪些关键谜题?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日前正式发表了中国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该成果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壳-幔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多国科学家,推出了介观脑图谱的10项系列成果,细胞出版社7月10日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布。
1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由侯小琳带领的环境过程示踪团队从零起步,建立起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高灵敏分析技术体系;通过严谨的科学实测和理论推导,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环境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来源及传输机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多项研究空白。
昨天深夜,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首次以专辑形式集中呈现来自中国脑科学的10项重磅成果。此次,由上海科学家领衔、中国科学家主导实现了多项“世界首次”“全球率先”的突破,有望推动脑科学研究从结构到功能的跨越,为深入解密大脑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手段。
绿海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发现的繁殖地对加强该物种保护意义重大。该产卵场位于此前在西沙北岛等地发现的产卵场向南约800公里,印证了南沙海域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濒危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
《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显示,科学家从犀牛属和其它动物的化石近亲中提取出了已有至少1800万年历史的古蛋白。这两项研究表明,蛋白质的保存时间比人们之前认为的要久得多,有望为许多物种的演化历史提供新线索。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欧亚大陆214种已知人类病原体中成功提取出古代DNA,绘制出跨越数千年的人类传染病图谱,完成了迄今为止关于传染病历史的最大规模研究,为人与动物互动如何深刻改变人类健康格局提供了重要新见解。这项成果发表在9日的《自然》杂志上,不仅揭示了人类与病原体之间漫长的博弈历史,也为未来公共卫生策略和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6月22日至7月5日,应秘鲁国立圣马科斯大学邀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闫俊华等一行8人赴秘鲁访问。 秘鲁国立圣马科斯大学校长Jeri Gloria Ramón Ruffner De Vega热情接待了华南植物园代表团。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